“大失惊色”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dà shī jīng sè,意思是 因极度震惊或惊恐而脸色改变,通常表现为脸色苍白或发紫。该成语多用于描述人在突然遇到意外事件时的生理反应,强调情绪的外在表现。
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 “大失”:
指程度极深,常与“惊愕”“震惊”等词搭配使用。
- “惊色”:指因情绪波动导致的面部表情变化,如脸色苍白、发紫等。
成语出处 - 最早见于东汉班固的《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 《三国演义》中也有类似用法:“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用法与结构
- 作为谓语或补语使用,例如:“听到噩耗他大失惊色。”
- 多用于书面语,描述突发事件的即时反应。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胆战心惊、心惊肉跳、惊魂未定、面如土色。 - 反义词
文化背景
- 该成语通过“失色”一词形象地描绘情绪对生理的影响,体现了汉语成语的表意特点。
综上,“大失惊色”通过简洁的语言概括了人类共有的情绪反应,是汉语表达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