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不拾遗”是一个汉语成语,正确写法应为“路不拾遗”,而非“路不迟疑”。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东西掉在路上没有人捡走据为己有,常用来形容社会风气淳朴、人们品行高尚。
二、出处与典故
该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讲述了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期,郑国有人丢失了牛,官府未发布失物招领便已有人将牛归还失主,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诚信风气。
三、用法与结构
语法功能:可作宾语、定语,含褒义。
例句:他性格直爽,路不拾遗,深受邻里赞誉。
四、常见误区
部分人误写为“路不迟疑”,实际应为“路不拾遗”。“迟疑”指犹豫不决,与成语原意无关。
综上,该成语通过具体事例传递了社会道德规范,是汉语中评价品德的重要词汇。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