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十四行诗指的是什么?

59

十四行诗是一种具有严格格律要求的欧洲抒情诗体,其特点和演变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定义与起源

音译名称

十四行诗源自意大利语“sonetto”,对应英文“Sonnet”和法文“Sonnet”,音译为“商籁体”。

起源与完善

最早流行于意大利中世纪,14世纪末随着文艺复兴运动达到巅峰,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形式更加规范,因此也被称为“彼特拉克体”,后传播至欧洲各国。

二、结构与形式

行数与分段

典型十四行诗由14行组成,通常分为 四个四行节(四联)和一个 两行节(双联),即4-4-4-2的编排。

音节与韵律

- 每行通常为 十一个音节,末尾押韵。

- 韵律规则严格,包括音步、韵脚和节奏的统一。

三、发展与流变

语言与风格

- 意大利式:前8行为八音节,后6行为六音节。

- 英式:每行均保持十一个音节。

- 彼得拉克式:特指彼特拉克创作的十四行诗,前两段四行,后两段三行。

应用领域

最初为抒情诗,后扩展至叙事诗、教谕诗、政治诗等多种体裁,押韵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四、代表作家与作品

意大利式十四行诗:

以维吉尔、但丁为代表,如《神曲》中的抒情诗篇。

英式十四行诗:以莎士比亚为代表,共创作154首,现存316首,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等。

五、核心特点

格律严谨:音节、韵脚、节奏均需严格遵循规则。

抒情性:以歌颂爱情、表达人文主义思想为核心。

艺术性:通过紧凑结构实现情感与理性的平衡。

综上,十四行诗是欧洲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抒情诗体,其形式与美学价值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