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式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用于批评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中人物形象的抽象化倾向。该概念最早由马克思在1859年针对法国剧作家斐迪南·拉萨尔的历史悲剧《济金根》提出。
核心特征
抽象时代精神
席勒式人物被描述为“时代精神的传声筒”,即通过人物形象直接表达作者的政治理想或抽象时代精神,而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刻画。
人物形象的理想化
这类人物往往脱离具体生活环境,缺乏独立个性和人性深度,成为作者理念的载体。
与现实主义的对立
马克思批评席勒式与现实主义相对立,现实主义强调在具体典型环境中塑造真实可信的人物,而席勒式则走向了主观情感和理念的极端。
典型表现
在《济金根》中,济金根这一角色被批评为典型的席勒式人物:他既是贵族暴虐本性的象征,又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贵族专制的批判,缺乏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复杂性。
批评意义
马克思通过这一概念不仅批评了拉萨尔对席勒戏剧的误读,也强调现实主义艺术应关注具体社会现实和人物心理,而非单纯服务于抽象理念。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分野的重要标志。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