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伯玉知非春秋战国的典故?

59

关于“伯玉知非”的春秋战国典故,综合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典故出处

该典故出自《淮南子·原道训》,原文为:“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注:另有《庄子·则阳》中“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的类似表述,但前者更广为流传)

二、典故核心内容

人物背景

蘧瑗,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品德高尚、善于反省著称,被尊称为“蘧子”。

“知非”的内涵

伯玉自二十岁起便开始反省自身过错,至五十岁仍能意识到过去四十九年中的不足,体现其持续自我修正的精神。

与孔子的互动

伯玉曾向孔子请教如何减少过错,孔子评价其“欲寡其过而未能”,并称伯玉为“君子哉”,高度赞扬其自省能力。

三、成语寓意

“伯玉知非”比喻能够深刻反省自身错误并持续改进,常与“后知后觉”“知过能改”等成语连用,强调自我修养的重要性。

四、历史评价

该典故体现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对道德自律的追求,被后世儒家思想所推崇,成为修身齐家的重要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