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耻下问”的故事缩写,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人物与背景
孔圉:
春秋时期卫国大夫,以聪敏好学和谦虚态度著称。他死后被卫国国君赐予“文公”谥号,后人称“孔文子”。
子贡:
孔子的学生,对孔圉的谥号提出质疑,认为其品德有亏,不配此称。
二、故事经过
1. 孔圉因谦虚好学被赐“文公”谥号,引发学生子贡不满。
2. 子贡质问孔子:“孔圉虽聪慧,但比他更杰出者众多,为何赐此称号?”。
3. 孔子解释:“孔圉不耻下问,向地位或学问较低者求教,此乃‘文’之真谛。”。
4. 子贡领悟后,深感孔圉的谦逊是更高境界,遂以之为楷模。
三、核心寓意
谦虚好学:孔圉的“不耻下问”体现了对知识的渴望超越身份地位的局限。
教育典范:孔子通过孔圉的案例,阐释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知态度。
四、相关成语
该故事衍生出成语“不耻下问”,现多用于形容人虚心求教、勤奋好学的精神。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