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记录表是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工具,其填写内容需全面、客观地反映家访情况。以下是具体填写内容的结构化说明:
一、基本信息部分
学生信息 姓名、年龄、班级、学校等基础信息。
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在校表现等描述。
家庭环境
家庭成员组成(如父母职业、年龄结构)。
居住条件、家庭氛围及家长教育态度。
特殊情况说明(如过敏史、家族病史等)。
二、家访过程记录
教师反馈
学生在校表现(如学习态度、行为习惯、社交能力)。
具体事例说明(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
家长描述
学生在家表现(如学习自主性、生活习惯、兴趣爱好)。
家庭教育方式及家长对学生的期望。
互动交流
双方对教育问题的共识与分歧。
具体教育建议及后续行动计划。
三、家访成效与建议
成效总结
家长对问题认识的提升程度。
教师观察到的行为改变(如学习积极性、自信心增强)。
后续建议
家庭配合学校教育的具体措施(如监督作业、营造学习环境)。
针对性辅导建议(如数学解题技巧、社交能力训练)。
示例填写片段
学生信息: 张三,男,10岁,初三(3)班,性格内向,数学成绩较好但作文薄弱。 家庭环境
注意事项
客观真实:记录需基于观察和沟通内容,避免主观臆断。
隐私保护:涉及学生隐私信息需谨慎处理。
及时跟进:记录问题与建议,后续需与家长确认执行情况。
通过规范填写,家访记录表可有效促进家校合作,助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