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火通明”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夜晚渔船灯光、火把与炊烟交织,将黑夜照得非常明亮的景象。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意象 由“渔火”(渔船灯火、火把)和“炊烟”共同构成,常出现在水乡或海岛地区,尤其在黎明或黄昏时分,光束与烟雾交织,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引申含义
可借指渔村或海岛的宁静与祥和氛围,也常被用于文学作品中烘托边塞或荒凉场景的对比。
二、出处与例证
文学作品
唐代钱起《送元评事归山居》:“水宿随渔火,山行到竹扉。”(以渔火伴行表现旅途寂寥)
宋代汪元量《满江红》:“但满目银光万顷,凄其风露,渔火已归鸿雁汊。”(用渔火与江景结合,烘托孤寂)
清代孙枝蔚《夜入真州》:“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以渔火点明时间)
近现代严辰《题秋江独钓图》:“寒江独钓雪,渔火对愁眠。”(渔火与人物形成对比)
其他场景
该词也可用于描述其他场景的明亮光束,如灯塔、战场等,但核心意象仍以渔村或自然景观为主。
三、相关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灯火辉煌、星火燎原、银装素裹(侧重光束的明亮与范围) 反义词
四、使用建议
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抒情性表达,需结合具体场景选择使用。如需更精准表达,可搭配“渔村”“江海”等意象增强画面感。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