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行诗(Sonnet)是一种起源于意大利的抒情诗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3世纪,与西西里岛的游吟诗人爱情诗的影响有关。尽管其确切的创始人尚无定论,但普遍认为最初是由十三世纪初西西里岛诗人披埃·德勒·维奈(Piero delle Vigne d.1249)所写的一首十四行诗,后来由吉通·阿雷佐(Guittone·Arezzo d·1294)固定了这种诗体。
另一种观点认为,十四行诗的创始人是意大利诗人彼得拉克(Petrarch,1304—1374)。彼得拉克一生创作了三百七十五首十四行诗,汇集成《抒情诗集》,献给他的情人劳拉。彼得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和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因此也被称为“彼特拉克体”。
综合来看,尽管十四行诗的确切起源和创始人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发展,并因彼得拉克等诗人的作品而臻于完美。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