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等,其名称的由来有多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端阳节:
端午亦称端五,其中“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
重五节:
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五月端:
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所以端午节又叫“五月端”。
天中节、天长节:
端五节还有其他一些别名,如天中节、天长节等,这些名称都体现了端午节在农历年中特殊的地位和意义。
避讳说:
有一种说法是,因唐太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为了避讳,将“五”改为“午”,从此端午之称更加普遍。
干支记日法: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其中提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端午的字面意思就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
综合以上解释,端午节的名称主要来源于其日期在农历五月初五,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象征意义和文化传统。这些名称不仅反映了端午节的时间特点,还体现了古人对这一节日的重视和纪念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