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各地因地理、文化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以下是综合各地习俗的整理:
一、核心习俗
赛龙舟 为纪念屈原投江,楚国人划龙舟驱散鱼虾,后演变为竞技活动。赛龙舟时需击鼓呐喊,形式多样,既有龙舟竞渡,也有划旱船。
吃粽子
用糯米包裹肉类、豆类等食材,形状多为三角形或梯形,用竹叶或草叶包裹。北方多食甜粽(如红枣粽、豆沙粽),南方偏爱咸粽(如肉粽、蛋黄粽)。
挂艾叶与菖蒲
艾叶、菖蒲具有驱邪、驱蚊、提神功效,人们将其插于门眉、悬挂于堂中,或制成艾人、艾虎等造型。北方以艾草为主,南方以菖蒲为主。
二、特色习俗
饮雄黄酒
古人认为雄黄酒可驱邪解毒,端午节饮用可驱蚊防病。现多用于儿童额头画“王”字,兼具驱邪与纪念意义。
系五彩绳与佩香囊
五彩绳用五种颜色线编织,象征吉祥如意;香囊内装雄黄、朱砂等香料,兼具驱邪与装饰功能。儿童佩戴香囊被称为“压午”,大人则将其作为护身符。
赛龙舟的延伸活动
部分地区在龙舟上挂鱼标、鸭标,胜者可获得鱼、鸭、铁制奖杯;还有划旱船、龙舟竞渡等变体活动。
三、地域性习俗
北方甜粽
如北京用江米、黄米、小枣制成“二米粽子”。
南方咸粽
以糯米、猪肉、蛋黄等为主料,代表广东、浙江等地风味。
少数民族特色
- 凉山会理: 除传统习俗外,还融入“逛药市场”活动,形成独特文化景观。 - 云南傣族
四、其他习俗
画额: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兼具驱邪与纪念意义。
放风筝:南方部分地区将放风筝与端午结合,称为“放殃”。
总结:端午节习俗以纪念屈原为核心,但各地通过饮食、活动、装饰等形式融入本土文化,形成了“南甜北咸、多彩多姿”的民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