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王保生
《边城》是沈从文以抒情的笔调写小说、赋小说以诗体形式的创作的一个高峰。水晶般玲珑剔透的结构,跌宕有致的情节,农村少女觉醒期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首尾一致的完整性,使它成为镶嵌在中国现代文学画廊中“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刘洪涛
《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朱光潜
《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一股沉忧隐痛;可是,为了极力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王嘉良、李标晶
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潘旭澜
《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胡适
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里最有希望的。
徐志摩
建议读者读沈从文的作品要“再读三读乃至四读五读”。
巴金
沈从文不仅有很高的才华,还有一颗金子般的心。
濮存昕(大凉山戏剧节艺术总监表演艺术家):
我相信今天大家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由,更多的是身体发出的语言。原来舞台是可以这么做的——我们来到了室外——演员要有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爆发力,更大的兴奋感,这个是挺好的!然后和山水融在一起,观众看了一个从来没有看过的一个景象,戏剧的景象是无限的,感谢《边城》剧组这两天的演出。
李亭(大凉山戏剧节艺委会执行总监):
这个剧目真的就是像一条河一样,流到了鼓楼西,现在又流到了大凉山,从鼓楼西的黑匣子放到谷剧场很酷,很合适。
这些名家对《边城》的评价主要集中在沈从文独特的语言风格、地方特色、人物塑造以及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