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望舒的《雨巷》 写得好,被誉为其成名作和前期代表作,具有以下特点和评价:
艺术特色
象征手法: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性意象,如“雨巷”、“丁香姑娘”等,这些意象含蓄地暗示了诗人的情感和心境,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
音律美:诗歌在音律上十分和谐,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被叶圣陶先生称赞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情感表达
孤独与抑郁:诗中的“我”在雨巷中彷徨,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情绪,这种情感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期待与追求:尽管诗中充满了迷茫和哀怨,但“我”似乎在期待和追求某种目标,这种期待和追求显得遥远而渺茫。
历史背景
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中国正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
影响与评价
文学地位:《雨巷》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戴望舒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文学奖项:叶圣陶先生对这首诗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其编选的《中国新诗选》中给予了推荐。
综上所述,戴望舒的《雨巷》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而且在情感表达和历史背景上都具有深刻的意义,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经典之作。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