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沐猴而冠,今果信乎”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字面与引申含义
字面意思 “沐猴而冠”指猕猴戴帽子,模仿人类行为。猕猴因善于梳理毛发,故称“沐猴”,“冠”即帽子。字面描述猕猴戴帽后的滑稽模样。
引申含义
该成语比喻人虽外表装扮得像样,但本质却无法改变,常用于讽刺虚有其表、缺乏真才实学或依附权势者。例如:
- 指空有虚名而无实际能力的人;
- 形容依附他人权势、窃取高位者;
- 褒义语境中可指人虽衣冠楚楚,但行为粗鲁。
二、历史典故背景
该成语源于韩生对项羽的讥讽。韩生曾劝项羽定都关中,项羽因思念故乡而拒绝,韩生便以“楚人沐猴而冠”讽刺其徒具外表、缺乏远见。项羽听后大怒,将韩生烹杀。这一事件成为成语的典型出处。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衣冠禽兽、马牛襟裾; 反义词
四、用法示例
褒义语境:他虽身居高位,但衣冠禽兽般无德无能;
贬义语境:那些篡位者不过沐猴衣冠,终被历史唾弃。
综上,该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矛盾,是汉语中极具表现力的成语之一。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