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史论家、篆刻家及美术教育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之一。以下是其主要生平和艺术成就的总结:
一、生平经历
早年背景
傅抱石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新余,少年时家贫,曾从事瓷器店学徒,自学书法、篆刻和绘画。
教育与职业发展
- 1926年毕业于江西第一师范艺术科,后留校任教。
- 1933年赴日本留学,师从桥本关雪等日本艺术家,深入研究石涛。
- 抗日战争期间定居重庆,历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晚年与荣誉
- 1949年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院长等职。
- 1965年9月29日病逝南京,享年62岁。
二、艺术成就
山水画创新
- 创立“抱石皴”技法,以散锋用笔、水墨交融著称,代表作包括《屈原》《江山如此多娇》等。
- 山水画中常融入诗文,如《九歌》图,将文学与艺术结合。
人物画特色
- 以仕女、高士为常见题材,线条劲健传神,代表作有《桃花源里可耕田》(2070万元成交)。
美术理论贡献
- 提出研究中国绘画的三大要素:人品、学部、天才。
- 撰写《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著作,系统梳理中国绘画发展脉络。
三、艺术影响
与齐白石并称“南北二石”,代表中国画坛两大高峰。
对后世山水画发展影响深远,开创了兼具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绘画新范式。
傅抱石的艺术生涯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其作品至今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