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中的上官狄,其原型为 狄仁杰。狄仁杰(630年-700年),字怀英,是唐朝一位杰出的官员和侦探,以其卓越的推理能力和正直的品格闻名于世。他主要活跃于武则天统治时期,历史上尊称为“狄公”。
狄仁杰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以明经举入仕,最初担任汴州判佐。后来,他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的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在并州期间,狄仁杰因表现贤德,受到并州长史蔺仁基的称赞。他在地方任职期间,展现了卓越的政务能力和清廉的品质,历任多个职位,包括汴州判佐、度支郎中、复州刺史、洛州司马等,深受百姓爱戴。
狄仁杰在并州任上,执法严明,政平讼理,赢得了同僚和百姓的极高赞誉。百姓们甚至为他修建了祠堂,年年祭祀。上元二年(675年),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余人,却无一人冤诉,其断案能力和公正无私受到广泛赞誉。
狄仁杰在武则天时期成为宰相,受到酷吏来俊臣的诬害,一度贬为彭泽县令。契丹之乱时,他担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迁侍中。他清正忠耿,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复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并培植和举荐忠于唐朝的大臣,成为大唐社稷光复的重要支柱。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授中书令,卒于任上,追赠右仆射、司空公、太师、梁国公,谥号文惠,配享唐中宗庙廷,葬于洛阳县北邙山南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