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著名故事,讲述了诸葛亮如何巧妙利用曹操多疑性格,以智谋“借”得十万支箭的传奇经历。以下是故事简述:
一、背景设定
东汉末年,曹操率大军南征,孙权与刘备联合抗曹。孙权麾下的大将周瑜,因嫉妒诸葛亮的才华,设计陷害他,要求其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军法处置。
二、诸葛亮应对
接受挑战
诸葛亮欣然接受任务,却反常要求三天完成,并立下军令状。周瑜怀疑其能力,暗中指使军匠延迟材料供应。
准备草船
诸葛亮秘密准备20艘草船,每船装30名军士,用青布幔子遮盖,船两侧插满草把子。他向鲁肃谎称需三天时间,实则已制定周密计划。
三、智取箭矢
大雾掩护
三天后,诸葛亮率船驶向曹操水寨,正值江上大雾弥漫,曹军无法看清虚实。诸葛亮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型排列,军士击鼓呐喊,伪装成进攻态势。
曹军中箭
曹操疑有敌军来袭,命弓箭手向草船射箭。由于雾气遮蔽,曹军误将草船当作战船,雨点般箭矢射在草把子上,船两侧很快插满箭支。
调转船头
诸葛亮令船掉头返回,曹军追击时已箭无虚发。当太阳露出,雾气散去时,船上已密布箭矢,共约十万余支,任务完成。
四、结果与影响
挫败周瑜
诸葛亮通过智谋不仅完成任务,还反让周瑜自叹不如,进一步巩固了在东吴的威信。
战略意义
该事件为赤壁之战的胜利奠定基础,展现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临危不惧的品格。
五、成语寓意
“草船借箭”现比喻运用智谋,借助他人力量达到目的,常用于形容以巧妙的手段解决难题。
以上为故事核心内容,具体细节如草船数量、箭支总数等可根据演义描写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