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作为中国古代神话地理经典,包含大量古语,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蕴含哲学思想。以下是部分经典语录的整理:
一、自然与地理
1. “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有而光。”(描述玉石特性)
2.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无草木,多风。”(描绘地理环境)
3. “北二百里,曰鸟山,其上多桑,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具体山脉与河流描述)
二、神话生物
1. “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沙棠木的神奇功效)
2.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其上多梓枏,其下多荆杞。滂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海。”(虖勺山的植物与水源)
3. “有兽焉,形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食人,名曰九尾狐。”(九尾狐的典型形象)
三、神话人物与事件
1. “帝尧、帝喾、帝舜葬于岳山。爰有文贝、离俞、嶋久、鹰、廷维、视肉、熊、罴、虎、豹;朱木、青华,玄实。”(古代帝王陵寝与神兽)
2.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夏朝起源神话)
3. “又西三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昆仑山的神话地位)
四、哲学与象征
1. “其状相顾之尸,其鸣自号,名曰尸魅,夜行于野。”(尸魅的象征意义)
2. “有木焉,其状如人,赤足行于水上,名曰木客。”(木客的寓意)
3. “名曰羬羊,其脂可以已腊。”(通过动物特征表达自然规律)
这些语录展现了《山海经》作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的多维价值,既有对自然现象的想象,也蕴含古代先民的哲学思考。如沙棠木的御水功能,既可能是对木材特性的夸张描述,也隐喻对自然力量的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