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一反三”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jǔ yī fǎn sān,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指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比喻善于通过已知信息进行触类旁通,进而推导出更多相关结论。例如:
通过学习数学公式,能举一反三解决同类问题;
文学鉴赏中,从《红楼梦》的写作手法类推到其他古典名著。
二、出处与背景
该成语最早出自《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从一个角落的例子不能类推到其他三个角落,则不再教导他。)强调学习应具备的发散思维能力,孔子以此教导弟子要能将知识迁移应用。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触类旁通(强调通过关联理解)、闻一知十(形容学习能力强)、融会贯通(指知识体系全面)。
反义词:囫囵吞枣(指不加分析地接受)、不求甚解(形容学习肤浅)、浅尝辄止(指做事不深入)。
四、用法与结构
结构:联合式成语,含褒义,多用于形容学习、思考或解决问题的能力。
句法功能:可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例如:
他善于举一反三,常能提出创新性解决方案;
这种解题方法具有举一反三的广泛适用性。
五、扩展应用
该成语不仅用于学术或逻辑推理,还常用于生活场景,如:
通过一次失败经验类推避免类似错误;
从历史事件中总结规律,预测未来趋势。
综上,“举一反三”强调通过个别案例推导出普遍规律,是形容思维敏捷、学习能力强的重要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