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的《后山黄昏》是一首充满生命哲学和深刻情感的诗。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生命与自然的交融
诗的开篇“落日温暖。坐在土丘上看下去就是流水”,通过温暖的落日和静谧的土丘,以及流水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时间与空间的交融,流露出对生命轮回的深深感慨。孩子的纯真与暮年的沧桑相互映照,象征着生命轮回的短暂与永恒。
意象的丰富性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风筝、蝴蝶、啃草的牛等,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过往时光的回忆。风筝和蝴蝶象征着生命的美好和自由,而牛则成为一种生活的旁观者和瞬间的注脚,对比之下突显出生命的平凡与不凡。
对死亡的思考
诗的转折点在于“如果硬要找出一个不同的日子 /就是今天了。土丘上长出一个新坟”,这句诗引发了读者对于生命、生存及其意义的思考。乌鸦们慌张了一会儿,纷纷落下来,草继续枯黄,这些描写暗衬了人下葬时的情景,颇有意境。
生活的释然与乐观
诗的最后部分,“不管厚土多厚,一个人走进去 /总是很轻。以前的讨价还价形同玩笑 /不停地运动嘴唇,以为能把生活嚼烂”,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释然和乐观。诗人从啃草的牛身上看到了活着才能体味的意趣,那是来自这个世界的美好,牛儿可爱,小草温柔,诗人此刻不再孤单,她把小草当成了陪伴她的人,笑着回望“生活中的讨价还价”,释然了,重新找到了生活的美好。
语言的独特性
余秀华的诗歌语言平实而不失优美,结构紧凑,情感真挚。她通过细腻丰富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黄昏时分的后山呈现得淋漓尽致。诗句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后山黄昏》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歌,通过对黄昏时分的后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人性的深刻洞察。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美好瞬间的珍视和对生活的释然与乐观,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