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这一成语出自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为:“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该章节主要阐述了道的哲学思想,强调事物的辩证发展规律。
具体解析:
字面含义 - “大方无隅”:最大的方形没有角;
- “大器晚成”:最珍贵的器物需要长时间才能制成;
- “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反而听不到;
- “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
引申意义
该成语被引申为:
- 能成就大事的人往往需要经历长期磨炼;
- 成就显赫者多在后期显现,而非早期。
常见误区:
部分资料误将“大器晚成”归因于唐代宰相魏征的故事,实为混淆。魏征虽以晚成著称,但该成语的出处明确为《道德经》,与他的经历无直接关联。
相关典故:
崔林故事:
三国时期崔林年轻时被亲友轻视,但堂兄崔琰预言其“大器晚成”,后崔林果然在曹丕时期担任要职。
综上,“大器晚成”是道家思想的典型表达,强调时间与成就的非线性关系,而非单纯指年龄或资历。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