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二战时期的军队编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甲种调整师
编制为师辖两个旅四个步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工兵、辎重各一营,特务、卫生、通讯各一连,计有13854人,马3508匹,步枪6127支,轻机枪254挺,重机枪75挺,迫击炮24门,步兵炮24门,野战炮36门。
乙种整理师
编制为两旅四团制。
作战部队编制
抗战初期,全国军队经过统一整编后,总计有49个军、182个师又80个旅。指挥机构从最高统帅部军事委员会起到师一级的作战单位,中间要经过战区、兵团、集团军、军团、军,共6级指挥机构。
1941年编制调整
国民政府制定了陆军调整大纲实施办法,决定从1942年起具体实施。此次编制调整后,国民党军队调整为92个军,245个师。
军衔制度
抗战时期,国军实行了新的军衔制度,军官分为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四个等级,士兵分为上士、中士、下士三个等级。
德式师编制
德式师的基本编制包括师直属部队、两个步兵旅、每个旅辖两个步兵团,每个团辖三个步兵营、一个机炮连、一个迫击炮连、一个小炮连、一个通信连、一个特务连、一个卫生队等。
这些编制在抗战期间经历了多次调整,以适应不同的战场需求和作战环境。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