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出必行,守承诺"的典故,以下是三个经典案例的解析:
一、曾子杀猪(《论语》记载)
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诚信著称。有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买肉,儿子哭闹着要随行。妻子为哄孩子,谎称回家杀猪给他吃。曾参见妻子真的准备杀猪,便制止她并解释:“孩子年幼,不会分辨谎话,今天你若失信,他将来也会学会欺骗他人。”于是,曾参亲自杀猪,兑现了承诺。这个故事成为教育子女诚信的经典范例。
二、季札挂剑(《史记》记载)
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中原,途经徐国时,徐君对季札的佩剑爱不释手。季札因使命未果,未能当场赠剑,但承诺完成使命后必当面归还。后来徐君去世,季札将剑挂于徐君墓前,直至徐君之子出生才取出奉还。这一行为展现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诚信精神。
三、商鞅徙木立信(《史记》记载)
战国时期,秦国推行变法,商鞅为取信于民,下令将木头立在都城南门,承诺谁能将木头搬到北门就赏五十金。最初无人相信,商鞅便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此举迅速吸引民众参与,变法得以顺利推行。商鞅通过徙木立信,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其他相关典故
张良进履:
张良幼时因守信被老人赠《太公兵法》,后助刘邦建立汉朝。
旱殊温书:
东汉文学家旱殊承诺为官后不再游玩,被封泰王后仍坚持温书,带动朝野风气。
尼泊尔少年买啤酒:
少年为兑现承诺,三次翻山越河购买啤酒,虽摔碎部分但最终归还零钱,感动外国游客。
这些典故共同体现了"言出必行"在个人品德、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