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除夕的来历简单介绍?

59

除夕的来历可综合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驱邪避灾的传说

“夕”兽说

远古时期有凶猛怪兽“夕”每至岁末作乱,伤人害畜。人们发现“夕”惧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在农历年三十晚上贴红春联、燃放爆竹驱赶它,此习俗演变为除夕的核心活动。

“年”兽说

另一传说称凶兽“年”在除夕夜肆虐,人们用红绸、爆竹对抗之。此传说与“夕”兽说并存,但“年”兽的传说更强调驱邪纳福的主动性,与灶王爷等神祇的信仰体系相关。

二、古代祭祀习俗的演变

“逐除”仪式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活动,人们通过击鼓、祭祀驱邪。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以击鼓驱逐疫疬之鬼,此习俗为除夕奠定基础。

时间称谓的演变

最早提及“除夕”的文献是西晋周处的《风土记》,将除夕前一日称为“小除”,当天称为“大除”。因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日是岁末最后一天,故得名“大年三十”或“年三十”。

三、文化内涵的升华

随着时间发展,除夕从单一驱邪仪式演变为集多重意义于一体的节日:

家庭团聚:

成为家人团聚、守岁的核心场景,象征辞旧迎新;

祭祖活动:与清明节、中元节等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

文化象征:红色、火光、爆竹等元素成为驱邪纳福的文化符号。

总结

除夕是历史与信仰交织的产物,既包含驱邪避灾的民间传说,也蕴含着祭祖、团圆的深层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