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无可救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意义 指病情严重到无法用药物救治的程度,比喻事物或人已陷入无法挽救的困境。
引申意义
可用于形容社会现象(如腐败、堕落)、人际关系(如矛盾激化)或个人行为(如沉迷恶习)等,强调其严重性和不可逆性。
二、出处与典故
典籍来源
- 《诗经·大雅·板》: 原句为“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指老中医以药喻人,批评病人因多行不义而病重难治。 -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
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 反义词:药到病除、起死回生。
三、用法与示例
语法功能 该成语作谓语,可形容人或事,例如:
- “他的腐败行为已病入膏肓,无法挽回。”
- “这部电影的剧情发展无可救药,令人失望。”。
典型例句
- “他沉迷赌博,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
- “公司管理混乱,资金链断裂,真是病入膏肓。”
- “历史证明,他的灵魂早已无可救药。”。
四、使用注意事项
语境选择: 多用于负面评价,如道德堕落、局势恶化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是否贴切。 避免混淆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病无可救药”通过比喻手法,既保留了医学领域的原始含义,又扩展为对各类严重问题的概括性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