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1902年5月28日—1979年3月30日),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是中国实验胚胎学、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以下是其主要生平和成就的总结:
一、教育背景与职业发展
早年求学 1918年入宁波师范学校,后考入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1927年毕业后任中央大学生物系助教。
留学经历
1930年赴比利时布鲁塞尔大学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期间曾访问法国海洋生物研究所和英国剑桥大学。
回国贡献
1934年回国后,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等多所高校任教,曾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等职,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二、科研成就
胚胎发育研究
- 首次揭示两栖类和鱼类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
- 通过文昌鱼研究,提出细胞核与细胞质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
克隆技术开创
- 1963年完成鱼类核移植研究,为后续异种克隆和体细胞克隆奠定基础;
- 与牛满江等合作,探索细胞核与细胞质在遗传中的相互作用。
海洋科学奠基
- 主持建立中国第一个海洋研究所,推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社会影响与荣誉
学术地位: 与叶毓芬并称“中国生物学界居里夫妇”; 奖项与认可
时代意义:开创性研究推动中国生物科学领域进入国际前沿。
四、个人品质与精神
爱国情怀:多次拒绝国外高薪聘请,坚持回国服务,被誉为“为中国人争气”;
奉献精神:晚年仍致力于科研与教育,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五、纪念与传承
1979年3月30日逝世后,获中央军委追授“革命烈士”称号;
其研究成果至今仍对生物学、医学等领域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