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扶社稷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 kuāng fú shè jì,指挽救国家危难,使其转危为安。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核心词义解析
匡扶 表示纠正偏差、扶持辅助,常与“社稷”连用,强调对国家政治、社会秩序的维护与重建。
社稷
古代指土神和谷神,后演变为国家的代称,象征国家安定与繁荣。
二、成语出处与演变
古典文献依据
该成语最早见于《太尉琅玡王公河中生祠碑》(唐代):“志切匡扶,义唯尊戴。”
其他经典文献如《韩诗外传》(汉代)、《岳飞诉冤》(南宋)等也均有使用。
成语结构
为联合式成语,其中“匡扶”与“社稷”相互补充,形成动宾结构,强调对国家整体命运的干预与拯救。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扶危济困、挽狂澜、济世安民 反义词
四、使用示例
历史人物 岳飞《满江红》词作:“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其中“扶社稷于将倾”成为千古名句。
现代语境
该词常用于形容政治家、英雄人物在危难时刻的担当,如:“他一生致力于科研,匡扶社稷于将倾。”
五、相关文化内涵
哲学基础: 体现“天人合一”思想,通过个人努力实现国家安定,与“稷蜂社鼠”(比喻依仗权势作恶)形成对比。 历史影响
综上,匡扶社稷不仅是政治术语,更承载了民族对忠诚、担当的道德期待,是中华文化中家国情怀的集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