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谚语和歇后语,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核心谚语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地区传统习俗,端午节时人们会挂艾草以驱邪避灾。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地区特有说法,认为癞蛤蟆等动物无法躲避端午节的阳气。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地区习俗,用雄黄酒驱邪,象征驱除疾病。
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闽南语谚语,指未吃粽子前不宜送寒衣,否则寒衣无法收纳。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西北地区说法,强调端午节佩戴艾草的驱邪意义。
二、趣味歇后语
端午的黄鱼——盛市上
源自谐音梗,黄鱼谐音“黄酒”,端午有饮黄酒习俗,故称“盛市上”。
癞蛤蟆躲端午——躲一会儿是一会儿
形象描述癞蛤蟆惧怕端午高温的趣味说法。
端午节才贴对联——跟不上形势
谐音“端午安康”,讽刺节日习俗与日常脱节。
端午节的鸭子——全身是宝
传说端午赛龙舟时鸭子被用作鼓槌,全身皆有用途。
三、其他地区特色谚语
客家: 吃了端午筗,还有三更冻(端午食用竹笋可御寒) 潮汕
台湾:乡下不识字,过节过初四(强调习俗的普遍性)
这些谚语和歇后语反映了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既有驱邪避灾的信仰,也蕴含生活智慧。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