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名家描写春节的精彩片段?

59

一、老舍《北京的春节》

除夕夜的团圆与守岁

"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

年俗细节的京味描写

"正月初一,人们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称为'走年';初二开始祭灶,称为'小年',家家要供奉灶王爷,放鞭炮驱邪。到了正月十五,全城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二、冰心《童年的春节》

母亲备年的辛劳

"母亲忙着打点我们过年穿的新衣鞋帽,还有一家大小半个月吃的肉。她系起围裙、挽上袖子,往大坛子里装上喷香的裹满'红糟'的糟肉,还有用酱油、白糖和香料煮的卤肉,蒸上好几笼屉的红糖年糕"。

童年春节的独特记忆

"年糕总是热气腾腾的,母亲用筷子扎出一小块肉放在碗里,我伸手就拿,顾不上烫嘴,大口咬下去。那种香甜和热闹,至今仍让我怀念"。

三、鲁迅《祝福》

鲁镇新年的民俗

"正月初一,鲁镇上热闹非凡,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的爆竹,散发着幽微的火药香。人们穿着新衣,走亲访友,祭拜祖先,整个小镇沉浸在喜庆的氛围中"。

传统习俗的延续

"祝福'亦称'祚福',始于元朝,成为绍兴人特有的过年方式。每到新年,家家都要准备福礼(如煮熟的肉、年糕),供奉神灵,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四、沈从文《忆湘西过年》

湘西独特的灯会

"初一到十二为'送灯',全城敲锣打鼓表演戏水、划旱船;十三到十五为'烧灯',比赛谁家焰火最精彩。我们小孩子会跟着大人放鞭炮、玩灯,热闹极了"。

年味的质朴表达

"虽然物质条件艰苦,但过年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团圆和欢乐。母亲蒸年糕、烀肉,全家人围坐在一起,那种温馨的氛围至今难忘"。

五、冯骥才《年的魅力》

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俗称'小年',家家要供奉灶王爷,放鞭炮驱邪。孩子们盼望着这一天,能吃到糖瓜、年糕等美食"。

北方年俗的象征意义

"年画、年糕、鞭炮,这些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寓意驱邪纳福,年糕谐音'年高',鞭炮则象征驱赶灾祸"。

这些片段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春节在不同地域的独特魅力,既有北方的热闹喧嚣,也有南方的温婉细腻,既有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有时代变迁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