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狂人日记里典故?

59

《狂人日记》是鲁迅创作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写于1918年4月。该小说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典故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深层意蕴。以下是其中的一些典故:

易牙烹子

易牙是春秋时代很有名的厨师,深受齐桓公的喜爱。有一次,齐桓公和易牙开玩笑说:“寡人尝遍天下美食,唯独未食人肉,倒为憾事。”易牙信以为真,回家就将4岁的儿子烹饪成午膳做给齐桓公吃。齐桓公吃着很香,还问易牙这是什么肉,得知是易牙儿子的人肉之后,虽然心里不舒服,却仍然为易牙的忠诚感动。

易子而食

“易子而食”意思是交换儿子去吃,因为自家儿子实在吃不下、但又想要活下去,于是只能绕个弯,实际上不过掩耳盗铃,这和吃自己的儿子也没什么两样。

食肉寝皮

“食肉寝皮”是指吃肉喝血,睡在皮上,形容对某人恨之入骨,欲将其置于死地而后快。

怒目而视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描述了一个疯子(也可以理解为清醒者)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在人来人往的市中心街头站立,怒目而视着历史的典故,这一形象也成为了鲁迅先生在文学中表达矛盾冲突的一种表现手法。

狼子村

狼子村是《狂人日记》中虚构的村子,在此不必详谈,至于用馒头蘸血舔可以治痨病的说法很早就有,在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中竟有以人肉治痨的记载,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批判此事,然而至民国时期,此陋习还存在于一些地区。

通过这些典故,鲁迅不仅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还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的残酷和虚伪,以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这些典故在小说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作品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