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字的由来与“亘”字有关,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中的“恒”字写作“亘”,由上下两横画表示天地,中间是一弯弦月,象征着月亮悬于天地间已有亿万年的时间,月圆缺往复而寓永恒之意。后来,“恒”字逐渐演变,在金文和楚系简帛中,字形逐渐加上了“心”作为偏旁,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恒”字。在这个字里,人心与宇宙第一次产生共鸣,使得“恒”字有了更加深远的意义。
具体来说,“恒”字的演变过程如下:
甲骨文时期:
“恒”字最初写作“亘”,表示天地之间的月亮,寓意永恒。
金文时期:
字形逐渐加上“心”旁,形成“恒”字,表示人心与宇宙的共鸣,意义更加深远。
篆书时期:
篆书进一步演变,字形固定下来,成为今天所使用的“恒”字。
因此,“恒”字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商朝的甲骨文,最早是“亘”字,后来加上“心”旁,形成了现在的字形,寓意恒久不变。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