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海德格尔的

59

海德格尔的“烦”与我们日常所说的“烦”在概念和内涵上有显著的不同。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存在论层面

海德格尔的“烦”:是人的全部存在状态归结为“烦”(Sorge)。它不仅是心理状态,更是反映人“被抛于世”的一种感觉。烦揭示了人“被抛于世”的当下处境,人之所以烦是因为人总是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来克服沉沦状态,面向未来,显示人的潜在性。

日常所说的“烦”:通常指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可能源于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健康问题等具体事物。这种烦是具体的、有特定对象的。

结构划分

海德格尔的“烦”:分为“烦忙”(Besorgen)和“烦神”(Fürsorgen)。烦忙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烦神的对象是特定的人。烦本身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般的人生态度。

日常所说的“烦”:通常没有如此细致的结构划分,更多是指一种笼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存在状态

海德格尔的“烦”:是此在的基本存在结构,是在世的基本状态。烦使此在的本质被遮蔽,使在世的人“沉沦”于他所处的世界,处于被抛的非本真的生存状态。若要将此在从“沉沦”中解救出来,最好的方式就是“畏”和“死”。

日常所说的“烦”:更多是指一种临时的、具体的情绪体验,不涉及存在状态的深层结构。

哲学意义

海德格尔的“烦”: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它揭示了人的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烦的最后形态是“向死而生”,即人活着时就在领会着死,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着自己如何对待着生。

日常所说的“烦”:通常没有如此深刻的哲学内涵,更多是描述一种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总结来说,海德格尔的“烦”是一种深刻的存在论概念,涉及人的整体存在状态和存在的意义,而日常所说的“烦”则更多是指一种具体的、消极的情绪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