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舍生取义孟子?

59

舍生取义是孟子提出的重要伦理思想,其核心内涵和背景如下:

一、原文出处

该思想出自《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原文为: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核心含义

基本定义

当生命与道义无法同时实现时,应选择牺牲生命以维护道义。这里的“义”指正义、道义,而非狭义的“利益”。

价值取向

孟子强调,道义具有比生命更高的价值。例如,他以“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说明,若为正义事业牺牲生命是合理的选择。

三、思想背景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他通过这一思想倡导“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具有“四端”(仁、义、礼、智),并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仁政”。舍生取义正是其道德理想的具体化表达。

四、历史影响

儒家思想核心

与孔子并称“孔孟”,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支柱,影响后世伦理观和价值观。

成语演变

该思想衍生出“舍生取义”“克己复礼”等成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评价道德行为的常用标准。

五、争议与解读

部分学者认为,孟子并非主张无条件牺牲生命,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境下,道义的优先级高于生命。这种解读更强调道德选择的主动性和意义性,而非简单的生死抉择。

综上,舍生取义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对生命与道义关系的哲学思考,既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也是对社会责任的高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