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签字形式多样,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一、符号与图案类
几何图形押
古代常以“天”(一横)、“地”(一横)为基本结构,通过添加交叉线条形成“王”字结构,象征天地秩序。此外,还有“十”字押(画十字)、圆圈押(画圈)、叉号押(画叉)等简单符号。
花押
南北朝时期出现的草书化签名形式,通过独特的几何图形组合(如“苟”字放大、“文”字缩小)或动物纹样(如蝙蝠象征福运)实现防伪功能,兼具艺术性和辨识度。
二、手印与掌印类
指押
早期用食指按在合约上标记指端和指节位置(画三道线),重大合约则用整个手掌沾墨画押(掌押)。民间为避讳,常以画圈代替拇指押。
掌印
官方文书常用大拇指沾墨画押,民间则模仿此形式,或用其他手指组合成特定图案。
三、印章类
个人印章
官员使用官印或私人印章(如姓名章、生肖章)签署文书,印章上刻有姓名、官职或图案。
骑缝章
在文书连接处加盖印章,防止文书篡改,常见于重要合同和文书交接。
四、其他形式
署名演变
早期以草书形式署名,后发展为规范化的书法体,如楷书、行书等。
特殊场景
重要文书可能结合多种形式,如官府文书包含朱签(红色竹签)、火签(带火漆的竹签)等。
总结
古代签字形式从简单符号到艺术化签名的演变,反映了法律文书规范化的需求与审美观念的结合。符号类和手印类具有普遍性,而花押、印章等则体现了文化特色与防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