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班手工活动“我给动物做个家”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活动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与技能
幼儿通过观察图片、讨论和动手制作,了解了不同小动物的生活环境(如鸟巢、洞穴、树洞等),并掌握了基本的橡皮泥塑形技巧(团圆、搓压、粘贴)。
- 例如,在制作小鸟家时,幼儿学会了用橡皮泥捏出半圆形的鸟巢结构。
过程与方法
活动注重幼儿的自主探索和合作能力培养。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如“小鸟的家需要什么材料?”),并通过巡回指导帮助解决制作中的困难。
- 在小组合作环节,幼儿学会了分工协作,如有的负责塑形,有的负责装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创作“小动物的家”,幼儿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和保护意识。活动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如何保护小动物的家”,初步培养环保意识。
二、活动亮点与创新
情境导入
以“森林火灾”的故事情境引入活动,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创作动机,使他们在为小动物造家的同时,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材料与展示
提供丰富的手工材料(彩纸、剪刀、胶水等),并设置森林、草原等主题展示区,增强幼儿的代入感和成就感。
- 展示环节采用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创意。
三、不足与改进
个体差异关注
部分幼儿在动手能力较弱时需要更多指导,教师应增加个别辅导时间,确保每个幼儿都能完成作品。
拓展延伸
可以结合自然观察,引导幼儿收集不同材质(如树枝、树叶),丰富“小动物家”的表现形式。
评价体系优化
评价时不仅关注作品的美观性,更应重视幼儿的创意过程和努力程度,避免单一的技能评价。
四、总结
通过本次手工活动,幼儿在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均有所收获。未来可结合季节变化(如冬季、夏季)调整主题,延续幼儿对自然和动物的探索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