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三起三落苏轼简短话语?

59

苏轼的“三起三落”是其人生经历的典型概括,其核心内涵与人生观可总结如下:

一、三起三落的基本脉络

第一起:

步入仕途

1057年,苏轼22岁中进士,开始进入官场,逐步获得重用,任陕西凤翔府判官、杭州通判等职。

第一落:

大难临头

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捕审讯130天,后贬黄州为团练副使,开启贬谪生涯。

第二起:

东山再起

1085年哲宗继位后,新法废除,苏轼被召回朝廷,任翰林学士、知制诰,17个月内晋升至正三品。

第二落:

知难而退

因反对旧党执政,苏轼主动请辞外放,任杭州太守1年零7个月。

第三起:

再回朝廷

1091年哲宗亲政后,苏轼任吏部尚书、扬州知州等职,但仅10个月即遭贬谪。

第三落:

一贬再贬

1093年后,因旧党复辟,苏轼被贬至惠州、儋州,最终流放海南岛(1097年)。

二、三起三落的影响与意义

政治生涯的缩影

苏轼的起伏与北宋中期的政治斗争紧密相关,尤其是新法废除后党争的延续。

创作与心境的转折

被贬期间,苏轼的诗词风格发生显著变化,如《题西林壁》等作品体现其豁达与哲思。

人格魅力的核心

尽管屡遭挫折,苏轼始终坚守“仁政”理念,如治理惠州时推广农具、关心民生。

三、经典语录的启示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展现其面对困境的从容与乐观。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以地理标识概括人生轨迹,体现其超脱态度。

苏轼的“三起三落”不仅是个人仕途的写照,更折射出北宋中期的政治生态,其坚韧品格与文学成就至今仍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