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本自私的观点在多个文献中得到了支持。以下是一些关键点和例证:
自私是人的天性
人性不本善,也不本恶,而是本自私。在没有利益关系的情况下,人性是本善的,只要产生利益,人性就是自私的,如果利益足够大,人性是本恶的。
自私是人的天性,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自私”就在我们体内。不过,有些人的自私心理得到了很好的调适,有些人的自私心理却不断膨胀。
利益驱动的自私行为
人性本私,换个相对角度就是人性本恶。例如,在生存竞争中,如张三和李四同样饥寒交迫,谁吃了馒头,谁就可以生存下来,这种基于生存的自私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恶”。
人一生下来就是“自私”的,最明显的就是“吃奶”——先满足自己再说。随着长大,需求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多吃多占”和进而为此甚至不择手段。
历史和社会现象
古代帝王之争,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害自己的大哥和弟弟,武则天为了王位杀害自己的亲生骨肉,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亲兄弟互相残害,这些都是人性本自私的典型例子。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也反映了人们普遍认为自私是理所当然的,甚至为了自身利益可以牺牲他人。
建议
虽然人性本自私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放任自私行为而不加以约束。社会需要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同时,个体也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减少自私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