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席,古代亦作“避廗”,是一种表示尊敬的行为。在古代,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当需要向某人表示敬意时,会离席起立,这种做法就称为“避席”。
具体来说,避席可以包含以下几种含义:
离开座位说话:
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离席而起,称为“避席再拜”。
让席:
在宴会上,主动让出座位给他人,以示敬意。
泛指离席:
不特指尊敬,只是单纯地离开座位。
逃席:
有时也用来形容在宴会等场合中未经允许擅自离开座位。
离职:
在更广泛的语境下,避席也可以指离职或退避。
在《三国演义》中,避席这一礼节被多次使用,例如第四回中,袁绍的谋士沮授在向曹操请教时,曹操便避席以示尊敬。此外,在《庄子·盗跖》中,孔子见到盗跖时,也采取了避席反走的礼节,以示对盗跖的尊敬。
综上所述,避席是古代东亚文化中一种重要的礼节,通过离开座位的行为来表达对他人的尊敬和谦逊。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