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阿伦森效应,最受人们欢迎的表达方式是 先批评后表扬(选项D)。这一结论基于以下实验和理论分析:
一、核心概念与实验验证
阿伦森效应定义 由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提出,指人们对评价者的态度变化具有敏感性,倾向于喜欢评价者态度逐渐增加(如从批评到表扬)的人或事物,而反感态度逐渐减少(如从表扬到批评)的情况。
经典实验设计
实验将参与者分为四组,分别接受不同评价模式:
第一组: 始终受到褒扬(A) 第二组
第三组:先褒后贬(C)
第四组:先贬后褒(D)
结果显示, 第四组(先贬后褒)最受参与者喜爱,而 第三组(先褒后贬)则引发最强烈的反感。
二、心理机制与实际应用
挫折感的影响 阿伦森效应与挫折感密切相关。当评价从褒扬突然转为批评时,个体可能产生较大的挫折感,但通常能较快恢复;而评价从批评转为褒扬时,由于预期被打破后出现积极结果,更容易引发愉悦感。
教育与沟通中的应用
教育场景: 教师若采用“先指出问题再给予鼓励”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改进行为。 日常交往
三、其他相关效应补充
测试效应:学习后进行测试(如多次测试)比仅学习不测试更能巩固记忆,但与阿伦森效应无直接关联。
期望效应:对他人能力的过高或过低预期会影响表现,但同样与评价方式无关。
综上, 先批评后表扬的策略因能有效管理挫折感并引发积极情绪变化,成为最符合阿伦森效应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