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十一章《先进篇》原文及赏析如下:
原文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赏析
教育理念的体现:孔子在《先进篇》中,通过分类和评价弟子,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他将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类,并对每一类进行了具体的评价,如颜渊的德行高尚,宰我有言语天赋,冉有和季路擅长政事,子游和子夏擅长文学等。
对弟子评价:孔子对弟子们的评价非常具体和深刻。例如,他称赞颜渊为“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这种评价不仅体现了颜渊的安贫乐道,也反映了孔子对道德修养的高度重视。
中庸思想:孔子在教学中强调“过犹不及”,即过分和不及同样不好。这一思想体现在他对子贡和季氏的评价中。子贡问孔子师与商孰贤,孔子回答“过犹不及”,表明他认为过分和不及都是不好的。
师生情深:孔子对颜渊的死表现出极度的悲痛,称颜渊为“天丧予”,并哭之恸。这种情感的流露,体现了孔子与颜渊之间深厚的师生感情,也反映出孔子对弟子生命价值的尊重和惋惜。
对鬼神的态度:孔子在对待鬼神和生死问题上表现出谨慎和务实的态度。当季路问事鬼神时,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当被问及死时,他回答“未知生,焉知死?”。这些回答表明孔子更注重现世的人事,引导人们先处理好当下的生活事务。
通过这些原文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对弟子的评价、中庸思想以及他对鬼神和生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