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一句源自《论语·子罕》的成语,原指颜渊对孔子学问与道德的赞叹,现多用于形容对真理、学问或高尚品德的追求。具体含义如下:
一、字面与出处
字面含义 - “仰之弥高”:指抬头仰望时,感觉对象(如学问、道德)越高越显崇高,常用于形容精神境界的提升。
- “钻之弥坚”:指深入钻研时,发现对象越研究越显深邃、坚固,强调对知识的执着探索。
出处
该句出自《论语·子罕》,原文为:“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未由也已。’”
二、深层内涵
对孔子的赞叹
颜渊通过“仰之”与“钻之”的对比,表达对孔子学问的崇敬。孔子的道德与智慧既高远又深邃,令人仰望却难以企及,但通过不断钻研,又能感受到其内在的坚实与力量。
学习态度的象征
该句常被引申为对学术研究或人生追求的描述:
- “仰之弥高”: 象征目标的高远与神圣,激励人们不断追求卓越; - “钻之弥坚”
三、应用场景
学术领域:形容科研工作者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如“科学家们以钻之弥坚的毅力攻克技术难题”;
教育领域:比喻教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如“优秀的教师能引导学生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人生境遇: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如“面对人生困境,需以仰之弥高的胸怀和钻之弥坚的毅力应对”。
四、相关辨析
该句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论语名句相呼应,共同构成儒家思想的实践哲学。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更侧重于描述对高远目标的追求过程,而后者更强调持续学习的态度。
综上,这句成语通过生动的比喻,既展现了孔子的学术魅力,也传递了中华民族对真理与智慧的永恒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