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燕然未勒的典故是什么?

59

燕然未勒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窦宪率军击败北匈奴的历史事件,具体解析如下:

一、典故出处

典故出自《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记载东汉永元二年(公元89年),窦宪率军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刻石纪功而归。

二、典故核心内容

窦宪的军事行动

窦宪率三万骑兵追击北匈奴,深入沙漠三千余里,最终在燕然山刻石纪念战功,象征功业永世长存。

“燕然未勒”的寓意

该成语原指窦宪未完成平定边疆的使命,后泛指功业未成、战事未平。例如,南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燕然未勒”表达其守卫边疆、建功立业的壮志。

三、历史影响

军事意义:

窦宪的胜利为东汉巩固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但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导致北匈奴西迁,间接引发“五胡之乱”。

文化象征:成为后世文人士大夫表达壮志未酬的常用典故,如宋代岳飞《满江红》词中亦有所引用。

四、相关历史人物

班固:随窦宪出征,撰《封燕然山铭》记载战功,进一步阐释了“勒功”的文化内涵。

综上,燕然未勒不仅是东汉边塞军事史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主题的重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