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的典故出自东汉时期窦宪率军击败北匈奴的历史事件,具体解析如下:
一、典故出处
典故出自《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记载东汉永元二年(公元89年),窦宪率军追击北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刻石纪功而归。
二、典故核心内容
窦宪的军事行动 窦宪率三万骑兵追击北匈奴,深入沙漠三千余里,最终在燕然山刻石纪念战功,象征功业永世长存。
“燕然未勒”的寓意
该成语原指窦宪未完成平定边疆的使命,后泛指功业未成、战事未平。例如,南朝·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用“燕然未勒”表达其守卫边疆、建功立业的壮志。
三、历史影响
军事意义: 窦宪的胜利为东汉巩固北方边疆奠定了基础,但未彻底解决匈奴问题,导致北匈奴西迁,间接引发“五胡之乱”。 文化象征
四、相关历史人物
班固:随窦宪出征,撰《封燕然山铭》记载战功,进一步阐释了“勒功”的文化内涵。
综上,燕然未勒不仅是东汉边塞军事史的缩影,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建功立业”主题的重要载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