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无物,行而不远”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背景如下:
一、基本含义
字面解释:指说话或写文章如果没有实际内容,就难以流传或产生影响。
引申含义:强调内容为王道,形式需服务于内容,否则即使有华丽的辞藻也难以持久。
二、出处与背景
典故来源: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的《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为:“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孔子在此强调,有志向的人通过言辞表达志向,而文采则使言辞更具感染力。
核心思想:内容是语言的根基,文采是内容的辅助工具。若缺乏内在价值,再华丽的表达也难以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反义词:言之有物,行稳致远
四、应用与启示
文学创作:需在内容深度和表达技巧上下功夫,二者缺一不可。
日常交流:简洁明了的表达比空洞辞藻更易被理解。
教育意义:培养思维深度与表达能力,避免空谈。
综上,该成语通过孔子的名言,揭示了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至今仍对语言表达、文化传播等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