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炎夏”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夏季最炎热的时段,通常与三伏节气相关,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含义
核心概念 由“酷暑”和“炎夏”两个词组成,强调夏季高温天气的极端性。“酷暑”特指三伏节气期间的酷热,“炎夏”则泛指整个夏季的炎热。
典型特征
- 天气持续高温,常出现闷热天气,城市和乡村好似蒸笼一般。
- 三伏节气(通常出现在7、8月)是酷暑的高峰期,此时段气温高且湿度大,体感温度显著升高。
二、使用场景与修辞手法
文学与日常表达
常用于文学作品中描绘压抑的夏日氛围,如冰心《山中杂记》中“蒸炉一般热的床上”的描写。日常交流中可表达对高温的无奈,如“酷暑炎夏虽结束,炎热却依旧”。
修辞手法
采用夸张手法,通过重复使用“酷暑”“炎夏”强化语义,例如“酷暑炎夏对事物的程度着意夸大”,以此突出天气的难耐。
三、应对建议
防暑措施: 保持规律饮食、充足睡眠,室内通风,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烈日下。 心理调适
综上,“酷暑炎夏”不仅是夏季高温的代名词,更承载了文学创作中情感表达与生活体验的载体。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