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落”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因各种原因失去家园或财产,长期漂泊在外、居无定所的状态。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含义
漂泊外地,居无定所 指因战乱、自然灾害、贫困等原因被迫离开原居地,长期在外流浪。例如:
- "他因战乱流落至此"
- "流落街头,身无分文"
穷困潦倒
强调因经济困境而陷入困境的状态,常与"漂泊"结合使用。例如:
- "郑处诲龟年流落江南,穷困潦倒"
二、词性及用法
形容词/动词: 可用作谓语或定语,描述状态或行为。例如: "他流落异乡多年" "战争导致大量人口流落" 三、历史典故文学作品中的流落
- 郑处诲:唐代诗人,因政治失意流落江南,以诗酒自慰
- 钱起:唐代诗人,诗句"流落四海间,辛勤百年半"表达漂泊之感
- 《三国演义》:关羽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为生
成语出处
《新唐书·崔玄暐传》:"谪殁荒海,流落变迁"(注音:zhé mò huāng hǎi,liú luò biàn huàn)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漂泊、流浪、流离失所 反义词
五、使用场景示例
社会现象:自然灾害后,村民流落至临时避难所
个人境遇:因疾病或家庭变故流落他乡
综上,“流落”通过"流"(漂泊)与"落"(失所)的意象,生动描绘了人类在困境中的无奈与坚韧,是汉语中表达苦难与迁徙的重要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