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然未勒归”是一个源自东汉历史的典故,具体解析如下:
一、典故出处
该典故出自《后汉书·窦融列传》,记载东汉窦宪率军北击匈奴的历史事件。
二、典故核心内容
历史事件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89年),窦宪率8000汉军精锐及南匈奴3万骑兵,长途奔袭北匈奴,追击至蒙古境内杭爱山(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成语含义
“燕然未勒”原指窦宪北伐未完成,功业未就。后泛指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的遗憾或壮志未酬的慨叹。
三、历史影响
短期影响
窦宪的胜利暂时缓解了汉朝北部边境的威胁,但未彻底消灭匈奴势力,为后续民族迁徙埋下伏笔。
长期影响
北匈奴西迁导致草原权力真空,东胡、鲜卑等民族趁机崛起,引发“五胡之乱”,最终推动罗马帝国衰落。
四、文化意义
该典故被北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借用,表达其“壮志未酬”的爱国情怀,成为中华文化中象征家国情怀的典型意象。
综上,“燕然未勒归”既是具体历史事件的概括,也演变为表达未竟事业的文学意象,兼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声明:
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