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句子桥梁网—您身边的句子专家

窦宪燕然勒石典故?

59

窦宪“燕然勒石”典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与文化事件,主要包含以下要点:

一、典故背景

时间与人物

事件发生于东汉永元元年(89年),主角为车骑将军窦宪,副将执金吾耿秉。

历史背景

当时北匈奴仍频繁侵扰汉朝边境,南匈奴已归附汉朝。窦宪为赎罪请缨北伐,以平息太后窦太后对其刺杀行为的猜忌。

二、主要经过

战役过程

- 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今蒙古杭爱山)大破北匈奴主力,俘斩万余人。

- 乘胜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乌布苏诺尔湖),斩杀名王以下一万三千级,俘获牲畜百余万头,俘降八十一部二十余万人。

刻石纪功

- 窦宪、耿秉登燕然山(塞外三千余里),命班固撰写《封燕然山铭》,记载战功与汉朝威德。

- 铭文强调“破敌万里,名垂青史”,标志着汉朝对西域的绝对控制。

三、历史意义

军事成就

- 通过稽落山、金微山两场战役,彻底击溃北匈奴主力,使其西迁,汉朝边境得以长期稳定。

文化象征

- “燕然勒功”与“封狼居胥”并称,成为武将的最高荣誉象征,代表“破敌万里、名垂青史”的成就。

- 班固的铭文通过“天威远播”的意识形态宣传,强化了汉朝的疆域观念。

个人影响

- 窦宪因此获封大将军,家族权势达到顶峰,但因其权倾朝野,最终因政治斗争被处决。

四、后世影响

文学艺术:

成为唐诗宋词中常见的典故素材,如王昌龄《出塞》等诗借喻边塞功勋。

民族精神:象征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激励后世文臣武将。

“燕然勒石”不仅是东汉军事史的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以石为证、以文载功”的典型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