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的《悯农》是唐代著名的组诗作品,共包含两首诗,现分别解析如下:
《悯农·其一》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悯:怜悯、同情。- 粟:指谷子,北方称小米。- 四海:指全国。- 闲田:空闲土地。 译文:
春天播下一粒种子,秋天便收获万颗粮食。天下没有闲置的田地,但农民仍饿死。 赏析:
通过“一粒粟”与“万颗子”的对比,突出丰收的表象与农民贫困的矛盾。- “四海无闲田”反衬“农夫犹饿死”的悲剧,揭示封建剥削制度下劳动成果被掠夺的根源。- 语言质朴,以具体场景引发对粮食分配不公的思考。
《悯农·其二》
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
锄禾:指农民除草松土。- 日当午:太阳当空正午。- 盘”“餐:日常饮食用具。 译文:
农民在烈日下锄草,汗水滴入泥土。有谁知道盘中的饭菜,每一粒都饱含辛劳。 赏析:
以“日当午”的酷热与“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展现农民劳动的残酷性。- 通过“谁知盘中餐”的反问,强调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珍惜食物。- 作为组诗的第二首,既补充了第一首对丰收与贫困矛盾的探讨,又深化了对劳动价值的思考。
整体意义
这两首诗通过对比丰收与贫困、劳动与剥削,深刻揭露了唐代封建社会农民的生存困境。李绅以朴实语言和鲜明对比,引发读者对劳动尊重与社会公平的共鸣,成为中国古代悯农诗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