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可以致君为尧舜,下可以德配于孔孟”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赞誉之词,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
一、字面含义
“上可以致君为尧舜” 表示此人身具辅佐君主成就圣明统治的才能,理想状态是能够像尧舜这样的古代圣王一样,以仁德治国,使国家达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理想境界。
“下可以德配于孔孟”
指其个人品德可与孔子、颜回等儒家圣贤相媲美,强调其道德修养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既具备济世救民的胸怀,又拥有谦和有礼的品德。
二、出处与背景
该句出自东汉末年名士 祢衡之口,他因性格恃才傲物与孔融交好,曾拒绝曹操的高官厚禄。曹操曾欲以鼓吏之职羞辱他,祢衡借机击鼓骂曹,成为《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情节。
尽管原句出自祢衡,但后世常将类似表述与曹操联系起来。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曾自称“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致君为尧舜,德配孔孟”则进一步阐释其政治理想与个人抱负。
三、深层含义
个人与时代的结合: 既体现了东汉末年士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也隐含对个人品德与社会责任的双重期待。 反差与讽刺
综上,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既彰显了说话者的自信与抱负,也反映了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