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冬至后,虽然白昼时间逐渐变长,但天亮时间反而延迟的现象,主要由以下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一、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
真太阳时:
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实际运动计算,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北移,真太阳时(即太阳实际位置对应的时间)的日出时间确实会逐渐提前。
平太阳时:
是人为规定的标准时间(如北京时间),以春分、秋分时太阳位于黄经0°为基准,固定为24小时。冬至后,尽管真太阳时日出提前,但平太阳时仍按固定时间推进,导致日出时间相对滞后。
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
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不均匀,近日点(约1月初)公转速度快,远日点(约7月初)公转速度慢。冬至后,地球逐渐靠近太阳,公转速度加快,导致太阳实际升起时间滞后于平太阳时计算的时间。
三、昼夜长短变化特征
冬至后白昼增长缓慢:
冬至后白昼虽然逐渐变长,但每天增长约1分半钟,初期不足以抵消冬至前黑夜积累的时长,因此日出时间仍较晚。
正午后移现象:
冬至后,太阳直射点北移速度加快,导致正午(地方时12点)逐渐延迟,进一步推迟日出时间。
四、地理纬度的影响
高纬度地区(如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冬至后白昼增长更明显,但日出延迟现象也更显著。例如,北京12月下旬日出时间仍较晚,而低纬度地区(如赤道附近)全年昼夜几乎等长,无此现象。
总结
冬至后天亮时间延迟是地球公转速度变化、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差异、以及昼夜长短动态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地球继续公转,真太阳时与平太阳时的差异逐渐缩小,日出时间将逐渐提前,通常在冬至后两周左右开始明显变早。